摩托車產銷持續下滑。
“中國摩托車之都”重慶成了重災區。來自重慶市經信委的數據,今年1-3月,重慶生產摩托車182.4萬輛,銷售摩托車178.8萬輛,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6.4%和5.4%,大于全國摩托車產銷同比下降3%和1.8%。
“除電動車替代和城市限摩影響外,對于大企業來說,‘假國三’沖擊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摩托車分會秘書長李彬在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2010年7月1日,國家對于兩輪摩托車和兩輪輕便摩托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實施國三標準。此后,中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大長江集團年銷量反而從2009年的300多萬臺下滑到2010年的200多萬臺。今年,其生產的豪爵摩托銷量繼續下滑。
主因在于國三標準實施兩年多以來,不少國三車成了變形金剛:消費者難辨真假、拼裝國三車、送檢樣車用配件和實際銷售的配件質量不一致等現象屢屢出現。重慶市汽車辦相關負責人坦陳:國三標準執行不力,結果規范生產的企業市場銷售下降,而制造成本低的假國三卻銷量大幅上升。
一項旨在改進摩托車污染物排放,從而提高中國摩托車整體競爭力的實施方案為何變了形?
技術方案“變形”
要推行國三標準就必須進行技術改造。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于2009年11月發布了工信部摩托車技術委員會對企業執行國三標準的推薦技術方案。該中心是受工信部委托的一家中介機構。
“國三標準的制定和行業技術路線本身存在問題,脫離了中國摩托車現有的整體技術水平。”李彬說。
他表示,中國摩托車企業多年來忙于生產農村車型,在新技術和研發上投入少,導致很多企業的發動機還停留在日本老式發動機水平,在排放和燃燒技術上都不具備進一步的研發能力。
按照推薦的技術方案,第一種是采用電噴技術和單三元催化器;第二種是化油器加單三元催化器。
專業人士解釋,催化器俗稱“觸媒”,加在消聲器里起到吸附一氧化碳、二氧化物,從而降低氮氧化物和碳氫的作用。
“采用電噴系統來降低污染物排放,每臺車的成本要提高1000元左右。”李彬說,而第二種化油器方案,從技術路線來說產品合格率能做到60%就不錯了,因為一致性很難保證。
這一說法得到了不少大型摩托車生產企業的認同。
嘉陵集團銷售總經理潘修環說,目前市場上90%的摩托車廠家用的是化油器加催化器技術方案,企業的技術上能達到要求,但產品一致性的合格率就有一定差距了。即使是大企業,上游配件供貨單位是否按照規格生產配件,企業也只有通過尾氣排放檢測才知道。
盡管沒有電噴技術造價高昂,但第二套技術方案也給企業增加了每臺車300-600元的成本,不少企業采取了偷工減料。
“有的企業不加觸媒。有的加了,但不含貴金屬或貴金屬含量不高。有的在要求加的鉑、銠和鈀三種貴金屬中只加鈀,因為鈀最便宜。”李彬說。
大長江集團有關負責人在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個消聲器也可以看出假國三。碳鋼消聲器在使用時溫度很高,為防止生銹里面往往被灌漆,外面采用電鍍。但國三標準要求加觸媒后,如果里面有油漆,溫度更高油漆會融化。所以,如果消聲器還在用碳鋼的就沒有加觸媒。企業為什么不愿意改?因為從碳鋼改成不銹鋼的消聲器要增加一兩百元。
業內人士稱,國內摩托車龍頭企業和合資品牌如本田、建設雅馬哈、豪爵鈴木等往往不會造假。但小企業本身沒有品牌,造假的可能性大。有的摩托車三線品牌連燃油蒸發處理都沒有做。國三執行不到位,不僅尾氣排放不達標,油耗反而更高,動力也不足。
所以,潘修環認為,既然化油器方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物排放,那么電噴方案也許更值得推廣。
按照摩托車技術委員會的要求,化油器方案僅用于實際排量150CC以下的車型并應滿足一定的不可調整條件。據本報記者所知,重慶鑫源摩托、嘉陵集團、大長江集團已加大電噴技術方案在大排量車型上的運用。
“盡管電噴技術消費者能憑肉眼看到,能更好的防止企業造假。但電噴會帶來上千元成本的增加,必須和產品結構升級相結合。”大長江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否則消費者很難掏腰包。
市場監管成空白
盡管“假國三”一直充斥著市場,但沒有一家生產企業因此被取消了摩托車生產目錄。
官方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摩托車行業從1983年以來的25家定點生產企業,發展到現在包括子目錄企業224家,競爭也激烈,違規企業也多,但沒有一家被取消,最多停目錄半年。
除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外,國三標準監管本身就存在市場空白。一輛摩托車,從生產到市場,有著諸多監管主體,復雜而存有漏洞。
“我們負責車輛準入管理,監督并對生產的一致性進行檢查,并不完全是指排放。”4月10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包鐵成在電話里對本報記者說。包鐵成表示,中機服務中心對企業做哪些產品進行審查,而污染物排放和人身安全一樣,共有30多個標準都是審查的內容。企業只有按國家最新強制標準來做產品,才能上公告目錄。
他表示,如果是國三拼裝車不可能上牌,因為正規企業才有申請資格上目錄,比如,隆鑫、大長江、五羊本田和錢江摩托的產品都是摩托車新車注冊免檢產品。其他國內的摩托車都要經過工信部授權的檢測機構進行國三標準的申報,檢測機構分別位于天津、西安、上海和南昌。
車輛銷售后,車管所進行上牌管理。“摩托車有公告才能出廠到經銷商手里。但公告到期后要重新經過專業機構檢測,重新上公告才能生產銷售。”在重慶市車管所,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國三車在銷售前有公告目錄可以查證,那么進入市場以后呢?
記者找到了負責核發國三標準的環保型式核準證書的環保部門。環保部機動車污染監控中心有關人士稱,該部門每年都做國三標準生產一致性的檢查,抽查企業的生產線,大企業都去過了。
環保部去廠家抽查時,要對消聲器進行解剖,一致性和申報值差異小于15%才通過。由于四家檢測機構也是企業報檢的檢測機構,因此環保部會異地委托檢測機構進行檢查。對一致性檢查不合格的廠家,環保部會通報批評。
“對國三是抽查,有時查有時不查。有的企業看到查的人來了就關門,這樣說明車是有問題的。”一家大型摩托車生產企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有的合格車型則是為了應付檢查而特意準備的,事實上銷售車輛和送檢車輛并不一致。
重慶市政府汽車辦有關負責人稱,他們沒有執法權。
他表示,重慶的摩托車產業現在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小,但該行業畢竟有10多萬人的就業,政府還是支持和保護的。重慶市政府曾在國家鼓勵家電下鄉時,出臺地方政策,為了鼓勵用戶上牌,對信譽比較好的重慶摩托車企業實行免檢,并由經銷商帶牌銷售,成為摩托車全國上牌率最高的城市。但違背國家政策的堅決不允許。
李彬說,行業協會曾自己掏錢去檢查過市場,但更多是靠行業自律的監督,這不如行政部門的監督力度大。
質檢和工商才是市場執法的主體。但本報記者致電重慶市質監局市場監督處,有關負責人稱要辦公室同意后才能接受采訪。而重慶市工商局一直沒有回復采訪要求。記者上網發現,重慶市工商局多年來對摩托車檢查主要集中在家電下鄉期間,鮮有對國三標準開展的專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