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能力的加強,摩托車的應用也逐漸廣泛。隨之而來,摩托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1985年,北京的一紙“限摩令”拉開了城市“禁限摩”的序幕,隨后,各大城市紛紛出臺“禁限摩”文件,在嚴格程度上比北京過猶不及。發展到今天,全國“禁限摩”城市已經超過了200個,甚至包括一些縣級市,“禁限摩”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成為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邁入“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之一。在前幾年,進行的“禁限摩”聽證會中,一位城市管理者感慨地說,“禁限摩”雖然影響了老百姓的出行,但是為了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不得不“禁限摩”,將在未來幾年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解決老百姓的出行問題。不知這位管理者是否想到,全世界那么多發達國家,那么多人口更密集的城市,卻只有中國“禁限摩”。難道在那些隨處可見摩托車的國外城市就不“文明”,不“現代化”了嗎?
摩托車是否真的“無藥可救”
許多城市“禁限摩”的理由是摩托車噪音大、污染強、不易于管理,容易淪為劫匪搶劫的工具。但我們知道,摩托車的生產是必須符合一系列國家標準的,只要國家標準提高了對噪音、污染排放的限制,自然而然生產出來的摩托車就會變得噪音更小、污染更小,而無需采用禁限的方法。事實上,現在的摩托車噪音可以降低到比汽車更小,并且污染排放已經達到了國三的標準。在這里筆者認為,“禁限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摩托車機動性強,操作簡單,價格低廉,中低收入居民很容易就可以擁有摩托車,駕駛的人多了,自然出現違章、違規現象也多。人們時常能看到一些不守交規的騎車人在機動車道路上亂鉆,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管理的手段來解決,而不是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直接“禁限”了之。
“禁限摩”帶來了什么
首先,“禁限摩”造成中國摩托車工業發展停滯不前。
我國摩托車工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連續19年世界產銷量第一,連續12年世界出口量第一。但由于主流城市“禁限摩”,使得我國摩托車工業缺少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的支撐,研發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品牌影響力也不能與那些國際品牌相比。在世界上提起中國摩托車,“廉價、低質”成了代名詞,一輛摩托車的出口價格平均在3500元人民幣左右,“大而不強”成為我國摩托車工業最顯著的特征。
其次,出行工具的“單一化”引起交通擁堵。
能夠擁有“自由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多數城市居民所希望的事情。因此,城市再擁堵,人們也蜂擁而至地去購買轎車。城市“禁限摩”,使汽車成為惟一中長距離的交通工具。汽車與摩托車相比,道路占用資源更大。一輛汽車的停車面積可以停4輛摩托車,一輛汽車的行駛面積可以行駛3輛摩托車。如果城市能夠使用摩托車,相信必定有一部分人會按照自身的需求,去選擇摩托車作為出行的工具,那樣,城市主路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擁堵,輔路和自行車道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私家車的停車場。
再次,替代摩托車的違法、違規交通工具屢禁不止。
摩托車是最便捷、廉價的中長距離交通工具之一。城市禁限了摩托車,有限的道路資源是不可能允許人人都擁有轎車,但人們的需求仍需要替代產品來滿足。因此,“大排小標”的燃油助力車、超標的電動自行車,這些與摩托車功能相近的產品便應運而生。它們都違反了現行的國家標準,但在城市中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尤其是燃油助力車早已被三部委明文淘汰,卻屢禁不止。它們既不屬于機動車,也不屬于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也難以判罰。
同時,人們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滿足,一些非法營運的“黑摩的”也在早晚高峰時,穿梭在大街小巷,帶來了很大交通隱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另外,“禁限摩”造成城市管理者的“惰性”思維。
對于不易管理的交通工具,不易管理的商品,“一禁”了之,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去逐步引導,逐步管理。
應該如何看待摩托車
摩托車是便捷的。兩會期間,摩托車行業的政協委員做了一個實驗,在交通高峰時段,利用摩托車、地鐵、小汽車三種方式,從北京宣武門出發到終點前門。結果,摩托車僅用了10分鐘達到,地鐵用了16分鐘,而小汽車用27分鐘。
摩托車是廉價的。同小汽車相比它的價格不及小汽車的十分之一,是我國絕大數普通老百姓都能買得起、最容易擁有的自動化交通工具,并能滿足老百姓中、遠距離的出行需要。我們的公路90%都是為汽車提供服務,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僅能通過乘坐公交車享受到公路的使用權。所以,有人提出“禁限摩”是“窮人給富人讓路”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摩托車又是節能的。摩托車同汽車相比,重量遠輕于汽車,普通摩托車的每百公里油耗約為2升,而一般的轎車約為7.5升,顯然摩托車更加節能。
同樣,摩托車確實也帶來一些弊端。機動性強不易管理,駕駛者容易違章違規,但這些都不是產品自身所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方面的問題。相信,通過探索、完善管理條例等,都可以得到解決。
摩托車是否真的“無藥可救”
許多城市“禁限摩”的理由是摩托車噪音大、污染強、不易于管理,容易淪為劫匪搶劫的工具。但我們知道,摩托車的生產是必須符合一系列國家標準的,只要國家標準提高了對噪音、污染排放的限制,自然而然生產出來的摩托車就會變得噪音更小、污染更小,而無需采用禁限的方法。事實上,現在的摩托車噪音可以降低到比汽車更小,并且污染排放已經達到了國三的標準。在這里筆者認為,“禁限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摩托車機動性強,操作簡單,價格低廉,中低收入居民很容易就可以擁有摩托車,駕駛的人多了,自然出現違章、違規現象也多。人們時常能看到一些不守交規的騎車人在機動車道路上亂鉆,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管理的手段來解決,而不是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直接“禁限”了之。
“禁限摩”帶來了什么
首先,“禁限摩”造成中國摩托車工業發展停滯不前。
我國摩托車工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連續19年世界產銷量第一,連續12年世界出口量第一。但由于主流城市“禁限摩”,使得我國摩托車工業缺少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的支撐,研發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品牌影響力也不能與那些國際品牌相比。在世界上提起中國摩托車,“廉價、低質”成了代名詞,一輛摩托車的出口價格平均在3500元人民幣左右,“大而不強”成為我國摩托車工業最顯著的特征。
其次,出行工具的“單一化”引起交通擁堵。
能夠擁有“自由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多數城市居民所希望的事情。因此,城市再擁堵,人們也蜂擁而至地去購買轎車。城市“禁限摩”,使汽車成為惟一中長距離的交通工具。汽車與摩托車相比,道路占用資源更大。一輛汽車的停車面積可以停4輛摩托車,一輛汽車的行駛面積可以行駛3輛摩托車。如果城市能夠使用摩托車,相信必定有一部分人會按照自身的需求,去選擇摩托車作為出行的工具,那樣,城市主路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擁堵,輔路和自行車道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私家車的停車場。
再次,替代摩托車的違法、違規交通工具屢禁不止。
摩托車是最便捷、廉價的中長距離交通工具之一。城市禁限了摩托車,有限的道路資源是不可能允許人人都擁有轎車,但人們的需求仍需要替代產品來滿足。因此,“大排小標”的燃油助力車、超標的電動自行車,這些與摩托車功能相近的產品便應運而生。它們都違反了現行的國家標準,但在城市中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尤其是燃油助力車早已被三部委明文淘汰,卻屢禁不止。它們既不屬于機動車,也不屬于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也難以判罰。
同時,人們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滿足,一些非法營運的“黑摩的”也在早晚高峰時,穿梭在大街小巷,帶來了很大交通隱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另外,“禁限摩”造成城市管理者的“惰性”思維。
對于不易管理的交通工具,不易管理的商品,“一禁”了之,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去逐步引導,逐步管理。
應該如何看待摩托車
摩托車是便捷的。兩會期間,摩托車行業的政協委員做了一個實驗,在交通高峰時段,利用摩托車、地鐵、小汽車三種方式,從北京宣武門出發到終點前門。結果,摩托車僅用了10分鐘達到,地鐵用了16分鐘,而小汽車用27分鐘。
摩托車是廉價的。同小汽車相比它的價格不及小汽車的十分之一,是我國絕大數普通老百姓都能買得起、最容易擁有的自動化交通工具,并能滿足老百姓中、遠距離的出行需要。我們的公路90%都是為汽車提供服務,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僅能通過乘坐公交車享受到公路的使用權。所以,有人提出“禁限摩”是“窮人給富人讓路”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摩托車又是節能的。摩托車同汽車相比,重量遠輕于汽車,普通摩托車的每百公里油耗約為2升,而一般的轎車約為7.5升,顯然摩托車更加節能。
同樣,摩托車確實也帶來一些弊端。機動性強不易管理,駕駛者容易違章違規,但這些都不是產品自身所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方面的問題。相信,通過探索、完善管理條例等,都可以得到解決。